除了物质基础外,香港的教育同样磨炼了较强的“软实力”。在香港的幼儿园,其教学目的是为学前儿童提供学习社会技巧的机会。许多幼儿园对学生的课业要求极低,主要是训练幼童融入社会生活。老师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带领小朋友们搭积木、分糖果、玩游戏,而是将其分成若干小组,引导他们协作分工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平等意识和团队意识。又如,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明确规定,对于小学入学,禁止进行笔试和面试,以减少拔苗助长的诱因。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全港大中小学推广的通识教育,包括了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等多个板块的知识,其教学灵活、内容丰富、紧跟时代,大大培养了学生们人文关怀与批判思考的能力。回归后,香港教育界开始推广“两文三语”的语言教育,不仅保证了香港学生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优势,更提高了其融入内地发展的能力。进入大学以后,不少学校更是有数量庞大的交流项目,全额资助学生远赴海外进行从几天到几年的学习。据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本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全球45个地区中高居三甲,大学生熟练运用英语与国际化思维的程度也受到世界各地雇主的肯定。
当然,香港的教育也还远远没达到尽善尽美。如香港在殖民地时期跟随英国教育制度,实行的是3年初中、2年高中、2年预科及3年大学的学制。回归以后,实行“三三四”的学制改革成为了香港教改的主要内容。笔者去年入学时,就恰逢新学制在香港大学第一年推行。由于在过渡期内两种学制同时存在,实际的入学新生人数是往年的两倍。虽然学校采取了扩建校园、错时上课等多种手段,但食堂吃饭动辄排上半小时的“长龙”着实让人头痛。另一方面,虽然香港的教育水平在世界名列前茅,但由于一直采取高等教育“精英化”的办学思路,其升学率并不高。由此,考上大学的压力从幼儿园开始就伴随着每一个香港学生。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香港家长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以求有一技之长从而在升学面试时获得加分。各种“天价幼儿园”、“通宵排队抢入学申请表”的新闻也频频见诸报端。同时,虽然近几年中小学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但在升学压力下,“填鸭式”的抄抄写写仍是主流,不仅让学生及家长抱怨连连,也着实令人担忧这些“高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与与日俱增的教育需求上取得平衡,政府、社会和学校都还需要多想办法。在这个关系社会未来的大问题上,香港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参考。